春節
一、傳說故事(說明性故事) |
有關春節的傳說是延續除夕的故事而來,總共有兩種說法: (一)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,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說「恭喜!恭喜!」 (二)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壞心的燈猴陷害,差一點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,後來還多虧觀世音菩薩去玉皇大帝說明,才免除人類的一場浩劫,所以等大年初一時,人們見面都要互道「恭喜!」祝賀自己和親朋好友能夠逃過一劫。 |
二、相關習俗 |
舊俗以二十四節氣中的「立春」為春節,到民國以後才改為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。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稱為「新春」或「新正」,是民間重要的節慶。所以每天有不同的習俗,現在說明如下: (一)初一 1.拜年:親友互相往返拜年,互道恭喜,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、身體健康。 2.穿新衣:新衣代表萬象更新,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,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,從帽子、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,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。 3.行春:新年第一次出門,通常會到廟裡祈福,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。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,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,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。 4.開門、關門看吉時:開門、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,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,因為農民曆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、關門是大吉,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。 5.禁忌多: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,都被列為禁忌之列,如:不能口出穢言、不能罵人、不能倒垃圾清穢物、不能用刀剪、不能白天睡覺、不能煎粿等。 6.早餐吃素:這是以前農業社會,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,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,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,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,清腸胃也有益健康。 (二)初二 1.做 牙: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,而沒從商也會拜,大多都用牲禮祭拜, 2.公媽(祖先)開葷:早上要拜祖先,而且是準備牲禮和菜碗,豐盛的一 3.回娘家: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是十一(請子婿)或十二(女兒回娘家),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,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(只有五天),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。舊時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,是否孝順公婆?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。 (三)初三 1.睡到飽: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,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,晚起一下。 2.早上床:因為初三老鼠娶親,機於愛護動物,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覺。 (四)初四--接財神 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註在人家的諸神以後,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,當然要早一點接神,表示勤勞好兆頭,如果太晚接神,財神都被接走,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? (五)初五 1.隔開:意即春節假期到今天結束,一切恢復正常,撤去供神的的春飯和年粿,清除屋內的穢物。而現工商業社會的年假也到初五開始上班。 2.開工: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(除非初五在黃曆上實在不宜開工,才另擇日期)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,召告一下,讓多日為動 |
三、相關語言教材 |
(一)語詞 1. 3.冬瓜糖 4.糖仔(糖果) 5.紅棗 6.新裳(新衣) 7.新褲 9.新正 10.紅包(壓年錢) 11.年糕(甜粿) 12.菜頭(蘿蔔)粿 (二)語句 1. 2. 3. 4. 5. 6. 7. 8. 9. 10.食甜甜好過年,食甜生意好。 11.食棗年年好,吃豆吃到老。 12.鹹的包金,甜的包銀。(指包仔粿) (三)歌謠:好過年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睏到飽 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是挹肥 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有食實 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轉來食泔糜仔配掛(芥)菜 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搭燈棚 十五上元暝 十六相公生 |
四、建議教學活動 |
因為過年期間學生都在放寒假,因此可以配合除夕的一併舉行。 (一)實際到親友家拜年 (二)參觀年畫展覽:每年春節都有配合的展示活動,可以瞭解各地年畫情形,例如:中央圖書館、國立歷史博物館都曾舉辦過。 (三)參觀年俗展或過個有傳統年味的年:兒童育樂中心或故宮博物院也曾舉辦過,另外台中科博館也有配合當年生肖的動物或習俗展。 (四)記錄過年的傳統年俗:以文字或照片方式。 |
五、參考資料 |
(一)阮昌銳(民80),台北市傳統儀禮--歲時節慶篇,台北市文獻委員會。 (二)劉還月(民79),臺灣歲時小百科(上),臺原出版社。 (三) 鄭良偉 (民79),臺灣禮俗語典。自立晚報。 |